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 65.060.20 B 90 DB2304 黑 龙 江 省 鹤 岗 市 地 方 标 准 DB 2304/ T 063—2021 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2021 - 08 - 01 发布 鹤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2304/T 063—2021 前  言 本标准由鹤岗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鹤岗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维涛、刘鹤、林占军、刘伟、王野、袁金龙、陈志强。 I DB2304/T 063—2021 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的术语、定义、机械耕整地、机械插秧、机械植保和机械收获 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鹤岗市全域的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21/T 1670-2008 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技术规程 DB34/T 244.5-2002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第5部分:植保机械化 DB34/T 244.7-2002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第7部分:收获机械化 DB34/T 794-2008 步进式插秧机作业技术规范 DB37/T 795-2008 机插水稻大田耕整地作业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深水烂泥田 整地次数过多,水田里的水较深,泥浆沉实时间不足,泥脚深度偏大,这样的田块称为深水烂泥田。 3.2 壅水壅泥 插秧机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土层过于粘糊等原因,造成机具在水田前进过程中接触压力变大,下陷 较严重,作业时将泥浆和水一起壅走的现象。 3.3 泥脚 机插水田耕整、放水沉淀后,机具下田作业层底部到顶部的距离。 3.4 内、外翻法 用单向犁耕地时,土垡向耕区中央翻转为内翻法,向耕区两侧翻为外翻法。 3.5 起浆 指耕整地或旋耕泡水后,用水耙将大田中表层的水和泥均匀的混合,使泥呈浆状。 3.6 带土苗 1 DB2304/T 063—2021 根部带有土层的块状水稻秧苗。 3.7 苗高 秧苗最高生根处至叶尖的最大长度。 3.8 苗茎宽 水稻秧苗生根处上方1 cm处的宽度。 3.9 伤秧 指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断现象的秧苗。 3.10 漂秧 水稻秧苗栽插后,秧根未栽入土内,漂浮于水面的秧苗。 3.11 漏插 水稻秧苗栽插后,无水稻秧苗的插穴。 3.12 插秧深度 栽插后,水稻秧苗生根处距泥面的深度。 3.13 取秧深度 栽植臂取秧时秧爪尖进入秧块(秧门内侧)的最大深度。 3.14 水稻的密度 单位面积水稻的分布状况,即单位面积水稻的穴数和株数。 3.15 水稻的株度 单位长度水稻的株数。 3.16 水稻的穗幅 成熟后的水稻从稻穗最低处至最高处的距离。 3.17 倒伏角 以水稻根部向水稻倒伏方向作一射线,与以水稻根部垂直于地面作一射线所夹的角。 4 水田耕整地作业 4.1 田间基本要求 4.1.1 清除通向田间作业的道路、桥梁上的障碍物,不能清除的障碍物加以标志。旱耕土壤含水量应 在 10%〜35%。 4.1.2 水田泥脚深度小于 30 cm,且具有较好的通过性,不致造成下陷。 2 DB2304/T 063—2021 4.1.3 水田驱动耙作业前的机耕田,地表应基本平整,并提前一天放水浸泡,水量以刚浸没泥土为宜。 4.1.4 前茬作物收获时,留茬高度应<15 cm;如收获时未进行秸秆粉碎,则应增加一次秸秆粉碎作业 或将秸秆移出大田。 4.1.5 较细、宜分解的秸秆可全部还田;秸秆量大且不宜分解的,只可按秸秆的 50%左右还田。残茬 2 或秸秆还田掩埋的数量应小于 4500 kg/hm 。 4.2 机插水田耕整地作业流程 4.2.1 在适宜的耕情下,及时耕整水田。 4.2.2 根据田块形状确定作业方向,应顺田块长边作业。 4.2.3 发动主机,操作手驾驶机具缓缓进入田块。 4.2.4 选择适当的耕整地工艺进行机械化作业。 4.2.5 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情况下,可耕耙联合作业,作业次数不宜过多,耕深不宜过大。 4.2.6 选择旱整工艺时,犁耕耕深为 12 cm〜15 cm、旋耕耕深为 10 cm〜15 cm,且深浅一致,无漏耕、 重耕现象。 4.2.7 选择水耕或耙田工艺作业时,浅水灌入水整,浸泡 24h 后进行水整拉平。如果条件适宜,也可 在旱整后晾土至适度,再上水浸泡后用埋茬起浆机或驱动耙整地。 4.2.8 耙田时,相邻两行间距应有 10 cm〜20 cm 的重叠量,避免漏耙。 4.2.9 地头地边整齐,田块平整无残茬,表土硬软度适中。 4.2.10 作业到田头转弯或转移过田埂时,应将机具提起,田间提升间隙不小于 20 cm,减速行驶。 4.2.11 作业完毕后及时将机具清洁、保养、入库。 4.3 4.3.1 机插水田耕整地作业技术质量标准 大田表层稍有泥浆,下部土块细碎,表土硬软度用锥度计测定,锥顶穿透土层深度 8 cm〜10 cm。 4.3.2 地头地边整齐,翻坐良好,没有立垡、回垡现象。将表层根茬、杂草、害虫、肥料、农药等翻 到下部,覆盖严密。 4.3.3 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 3 cm,在 3 cm 左右的水层条件下,高不露墩,低不淹苗。 4.3.4 泥脚深度小于 30 cm。 4.3.5 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泥浆深度 5 cm〜8 cm,水深 1 cm〜3 cm。 5 水田机械插秧作业 5.1 水田田块条件 5.1.1 水田泥脚深度应在 10 cm〜30 cm 之间。 5.1.2 水田水深应保持在 1 cm〜3 cm 之间。 3 DB2304/T 063—2021 5.1.3 水田耙后应经过 12 h 以上的沉淀,使水田的硬度保证插秧机前进时少壅泥,不影响靠行作业, 保证秧插后的直立性。 5.1.4 5.2 水田纵向和横向坡度应≤0.5°,保证泥碎田平,作业田面上应无石块及杂物。 机插壮秧要求 5.2.1 机插秧苗应使用规格化培育的毯状、带土壮苗。 5.2.2 壮苗主要指标:秧龄 15 d〜25 d;叶龄 2.5 叶〜4. 5 叶;苗高 13 cm〜20 cm;苗茎粗≥2. 0 mm; 根数≥10 条;地上部百苗干重≥2.0 g。 5.2.3 机插秧块土层厚度应均匀一致,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苗齐苗匀,根系盘结,提 起不散。 5.3 5.3.1 作业前的准备 插秧机检查 5.3.1.1 插秧机检查必须在发动机静止(不起动)状态下进行。 5.3.1.2 机械插秧作业前必须检查插秧机的所有紧固件,特别是固定发动机、动力架、牵引架前端转向 座机工作部分的联接件不许有松动和脱扣现象。 5.3.1.3 插秧机各加油处按相应型号使用插秧机说明书规定的标准检查油量,缺少时应按规定的油品加 至标准油量。 5.3.1.4 插秧机栽植臂左右不应有明显的串动,分离针运转不碰撞秧门,分离针与秧门两侧间隙应符合 相应插秧机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5.3.1.5 按照相应使用说明书规定检查插秧机的离合器、栽植臂、秧箱等部件。 5.3.2 插秧机的试车 5.3.2.1 插秧机试车前离合器必须处于“离”的状态,变速箱必须处于空档状态。 5.3.2.2 插秧机试车时,除操作者外其余人员不得靠近机器,特别是机器前方不得有人。 5.3.2.3 插秧机试车时,只准驾驶员一人上机。 5.3.2.4 驾驶员上机后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试车。 5.3.3 插秧机的调整 5.3.3.1 插秧机的调整必须在发动机熄火的状态下进行。 5.3.3.2 按照插秧机说明书的规定调整传动皮带的松紧度、离合器位罝。 5.3.3.3 按照插秧机说明书的规定调整分离针与秧门两侧间隙,调整后必须检查分离针取秧量是否符合 要求。 5.4 5.4.1 机插秧作业质量要求 插秧作业时,应确保直行、足苗、浅栽,行距一致,不压苗,不漏苗。 4 DB2304/T 063—2021 5.4.2 栽插深度控制在 1.5 cm 以内。要求插秧深度以所插秧苗在不倒不浮的前提下越浅越好。 5.4.3 栽插密度要求。粳稻栽插规格行距为 30 cm,株距 11.7 cm 左右,每 667 ㎡栽 1.8 万穴,每穴栽 种子苗 4 株〜5 株,基本苗每 667 ㎡为 7.0 万株〜9.0 万株。 5.4.4 6 机插秧作业指标:漏插率≤5%,伤秧率≤5%,相对均匀度合格率>85%。 水田机械植保 6.1 植保机械准备 6.1.1 无论新旧机械都必须按要求提前检查调整,使其达到良好的技术状态。新机械使用前的安装要 读懂使用说明书,按说明书上的图示连接顺序,检查各部分零件是否齐全,各接头垫圈是否完整无损, 然后连接各部件。旧机械要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使用多年的药液桶应查看药桶的腐蚀情况,损坏部件 要及时更换,使用前要对药筒进行清洗。 6.1.2 检查发动机各部分零件是否齐全,安装是否正确、牢固可靠。如果是新的或封存的机器,必须 排除发动机气缸内的机油,然后将汽油和机油的混合油按规定比例(说明书要求)配好,装入油箱。 6.1.3 仔细检查药械开关、接头、喷头等处螺丝是否拧紧,有无渗漏。 6.1.4 喷雾机械一般应加清水试喷,察看各连接处是否漏气漏水,若有漏气漏水现象,需要重新安装, 直到调试正常为止。加水盖上的气孔应畅通,防止药液桶内形成真空。 6.1.5 配制药液并将药液装入箱内,药液不得超过药液箱的安全水位线。配制药液应严格按照农药使 用说明或在植保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6.2 植保作业技术要点 6.2.1 喷撒农药时,待机器各部件运行正常后先行走,再打开输液开关,同时要始终保持行驶速度一致; 停止喷药时,要先关闭输液开关,然后关机。 6.2.2 注意风向:喷药时,应从下风向开始,喷雾方向要尽量与自然风向一致,不允许逆风喷药。 6.2.3 田间喷雾应用侧喷技术,喷管喷口不能对着植物,但对作物要有一定角度,角度大小要视自然 风速大小来定,其原则是风速大时,角度要小,风速小时,角度要大。 6.2.4 田间施药应在风力较小时进行,3 级以上风速或风向不定时禁止施药;高温季节喷撒农药最好 在早、晚进行,一般宜在上午 8〜10 点、下午 4〜6 点。 6.2.5 作业中发现机械运转不正常或其它故障,应立即停机检查、排除,正常后继续工作。 6.2.6 每次作业结束,要清除药箱内残存药液,用清水清洗干净,清除机具表面粉尘和灰尘。 6.2.7

pdf文档 DB2304-T 063-2021 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鹤岗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04-T 063-2021 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鹤岗市 第 1 页 DB2304-T 063-2021 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鹤岗市 第 2 页 DB2304-T 063-2021 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鹤岗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1:43:0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