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 65.150 B 51 DB 12 天 津 市 地 方 标 准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the stock enhancement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2020 - 12 - 28 发布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1 - 02 - 01 实施 发 布 DB12/T 1021—2020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燕、戴媛媛、郭彪、张雪、王宏、王宇、张博伦、王硕、徐晓甫、刘克奉、 曾祥茜、于莹、房恩军、陈卫、张晶伟、董玉波、刘义、王永辰。 I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天津海域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放流 前本底调查、放流后跟踪调查、样品采集、分析要求、资源量计算、社会调查和效果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海域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T 17378 海洋监测规范 GB/T 5147 渔具分类、命名及代号 SC/T 9102.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2部分:海洋 SC/T 9403 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增殖放流 the stock enhancement 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 水生生物的活动。 3.2 本底调查 background survey 在增殖放流前,对拟增殖放流水域进行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状况调查,并据此确定自然中国对虾数 量分布、敌害生物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饵料生物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放流海域的水质和底质。 3.3 效果评估 effect evaluation 根据增殖放流跟踪调查和本底调查的对比结果,评估增殖放流对生态、经济、社会等的影响,并完 成报告的过程。 4 调查 4.1 本底调查 4.1.1 调查内容 1 DB12/T 1021—2020 自然中国对虾数量分布、敌害生物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饵料生物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放流海域的水 文、水化学和表层沉积物。 4.1.2 站位布设 根据放流海域的地理位置、调查范围和中国对虾的分布特点,采用均匀或梯度定点法布设调查站位。 4.1.3 调查时间 四月中下旬 4.1.4 调查方法 4.1.4.1 按照 GB 17378.3、GB 17378.4、GB 17378.5、GB/T 12763.2、GB/T 12763.4、GB/T 12763.6、 GB/T 12763.9、GB 17378.3、SC/T 9403、SC/T 9102.2 的规定,完成放流海域水文、水化学、沉积物、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调查。 4.1.4.2 自然对虾和敌害生物取样方法:按照 GB/T 5147、SC/T 9403 的规定,每站拖曳时间为 0.5h, 在到站前 1n mile 处放网,拖速控制在 2n mile/h~3n mile/h;拖网时间计算从拖网曳纲停止投放和 拖网着底,曳纲拉紧受力时(拖网开始时间)起至起网绞车开始收曳纲时(拖网结束时间)止。调查应 在白天进行,风力小于 5 级。调查网具为单船有翼单囊拖网(囊网网目为 20mm 左右)。 4.2 跟踪调查 4.2.1 调查内容 中国对虾放流后的数量变动、中国对虾放流后的分布情况及移动规律、中国对虾放流后的生长情况。 4.2.2 调查时间及频率 分别在五月底、七月底、八月下旬开捕前。 4.2.3 站位布设 根据中国对虾的分布特点和实际水深设置调查站位。 4.2.4 调查取样 4.2.4.1 第一次跟踪调查 应在放流点附近选择调查站位,调查应覆盖3m等深线内水域。1m以下水深用手推网(网目5mm), 手推网调查的走向与岸平行,每站推网100m。1m以上水深用桁杆拖网(俗称扒拉网,网目为10mm左右), 每站拖15min,船速2.0节。 4.2.4.2 第二次跟踪调查 调查混合虾群(放流虾群和野生虾群)的数量情况,区分增殖放流种群和野生种群,对虾资源量现 存量计算。调查应覆盖10m等深线内水域。调查方法同4.1.4.2。 4.2.4.3 第三次跟踪调查 调查开捕前对虾资源量。调查应覆盖15m等深线内水域。调查方法同4.1.4.2。 4.2.5 样品采集及渔获物分析 2 DB12/T 1021—2020 样品采集及渔获物分析应符合GB/T 12763的规定,分别测定雌虾、雄虾的体长、体重,计算雌雄比 例,求加权平均体长和体重。 4.3 社会调查 4.3.1 调查区域 天津市沿海地区 4.3.2 调查对象 渔民、渔业协会、水产行业协会、水产经销商、渔业主管部门等。 4.3.3 生产情况调查 4.3.3.1 调查内容 中国对虾捕捞生产规模、捕捞船只数量、网具类型及数量、作业方式、作业海区、作业时间、单船 产量、产值及成本等。 4.3.3.2 调查方法 按主要作业方式的渔船数量的5%选取样本船,发放生产情况记录表(参见附录A)及生产成本统计 表(参见附录B),由船长按要求填写;走访渔民、渔业协会、水产行业协会、水产经销商和渔业主管 部门,了解中国对虾市场价格、成交数量、捕捞生产从业人员及相关行业发展等情况。 4.3.4 放流情况调查 4.3.4.1 调查内容 中国对虾放流时间、放流地点、放流数量、放流规格、放流投入等。 4.3.4.2 调查方法 走访渔业主管部门、渔政及相关科研院所,填写放流情况统计表(参见附录C)。 5 效果评估 5.1 数据分析 5.1.1 资源密度计算 资源密度(尾数和重量)按式(1)计算: D  C / qa ....................................... (1) 式中: 2 2 D—渔业资源密度,单位为个/平方千米或千克/平方千米(ind/km 或kg/km ); C—平均每小时底拖网渔获量,单位为个/(网•小时)或千克/(网•小时)[ind/(net•h)或kg/(net •h)]; 2 a—每小时网具取样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网·小时)[km /(net·h)]; q—网具捕获率,取值范围0~0.5。 3 DB12/T 1021—2020 5.1.2 资源现存量计算 根据航次调查的数据,采用航海面积法估算资源量(按SC/T 9403的规定执行)。拖网扫海面积应 为拖网在海中拖曳过程中之间的网口扫海宽度乘以单个站位拖曳的距离,按照实际下网时间换算成每小 时扫海面积。资源密度按式(2)计算,总资源量按式(3)计算:   C / V  L  q  .................................... (2) 式中: 2 2 ρ—资源密度,单位为个/平方千米或千克/平方千米(ind/km 或kg/km ); C —平均每小时底拖网渔获量,单位为个/(网•小时)或千克/(网•小时)[ind/(net•h)或kg/(net •h)]; V — 拖网速度,单位为km/h; L — 网口扫海宽度,单位为km; q — 为网具的捕获率(捕捞系数),取0.1~0.5。 B    A ....................................... (3) 式中: B — 总资源量,单位为个(ind)或千克(kg); 2 A — 调查海区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 注:先计算出每一小的调查单元中国对虾的资源密度和资源量,然后再累加计算出总的调查海区中国对虾的资源 量。 5.1.3 生长特性计算 利用拉格朗日(Lagrange)抛物线插值内插法,对中国对虾的平均体长和体重数据资料进行插值处 理,使其成为以10d为间隔的等间隔数据。按雌、雄分别分析其体重与体长关系,然后利用 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来拟合其体长、体重与日龄的函数关系。 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  Lt  L 1  e  k t t0   .................................. (4) 式中: Lt是指在某时间t时的长度; L∞是渐进的长度; k是生长系数,描述了接近渐进长度时的速率; t0是大小为0时的假设年龄,即假设动物一直按Von Bertallanffy生长函数进行生长。 对生长方程一次性求导,得出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方程,对生长速度方程再次求导,得出生长加速 度方程。 5.1.4 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应符合GB/T 12763.6-2007的规定。根据资料整理结果,利用Arc GIS9.3软件绘制中国对 虾生物量及密度分布图。 5.2 经济效益评估 4 DB12/T 1021—2020 增殖放流的回捕率是指捕捞的放流数量与放流苗种数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回捕率按式(5) 计算: N n1 n2  100% .................................... (5) 式中: N—回捕率(%) ; n1—捕获放流数量,单位为尾(ind) ; n2—放流苗种数量,单位为尾(ind) 。 投入产出比按式(6)计算: R  K / IN  1 / N K  K1  K 2  K 3 ................................... (6) IN  M  C 式中: R—投入产出比; K—投入总额,单位为万元; IN—产出总额,单位为万元; K1—苗种费,单位为万元; K2—管理费,单位为万元; K3—捕捞成本,单位为万元; M—放流中国对虾产量,单位为吨(t) ; C—中国对虾价格,单位为万元每吨(万元/t) ; N=IN/K,N 值越大,说明效益越好。 5.3 生态效益评估 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增殖放流增加自然中国对虾补充群体的数量,在增加捕捞产量的同时,适当增 大繁殖群体的规模,用补充量表示。 补充量按式(7)计算: Rt  N  n ....................................

pdf文档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天津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天津市 第 1 页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天津市 第 2 页 DB12-T 1021—2020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程 天津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0-11 14:16: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