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7.060 A47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798—2020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 2020 - 08 - 11 发布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9 - 01 实施 发 布 DB63/T 1798—2020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退化高寒湿地的选取 ................................................................ 2 5 基本要求 .......................................................................... 3 6 作业方式 .......................................................................... 3 7 修复流程 .......................................................................... 3 8 技术要求 .......................................................................... 3 9 效果评价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观测设备的布设原则 .............................................. 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人工增雨播云判据 ................................................ 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人工增雨作业空域申请流程 ........................................ 8 参 考 文 献 .......................................................................... 9 I DB63/T 1798—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秉荣、康晓燕、韩辉邦、颜亮东、马学谦、陈奇、张博越、刘娜、颜海前、 石明明。 本标准由青海省气象局监督实施。 II DB63/T 1798—2020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人工增雨技术对退化高寒湿地进行修复时,湿地的选取原则、基本要求、作业方 式、修复流程及技术要求和效果评价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对退化高寒湿地的治理和修复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 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DB63/T 1746-2019 高寒湿地遥感分类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高寒湿地 位于高海拔寒冷气候区天然的、永久性或间歇性的沼泽湿地、泥炭地、水域或冰川地带。 [DB63/T 1746-2019,术语和定义2.1]。 3.2 退化高寒湿地 在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以及与生态系统相关联的生境破坏或丧失 的高寒湿地。 3.3 人工增雨 对具有增雨催化条件的云,采用科学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将适当的催化剂引入云的适当部位, 达到增雨目的的科学技术措施。 3.4 作业时段 1 DB63/T 1798—2020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起止时间间隔。 [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8.2]。 3.5 作业部位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云中位置。 3.6 播云判据 用于判别人工催化作业条件的云物理指标。 [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2.27]。 3.7 作业信息 反应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间、用弹(或催化剂)数量、作业效果等各种信息。 [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8.4]。 3.8 播云温度窗 通过催化,能够有效增加地面降水的云顶温度的范围。 [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2.26]。 3.9 云微物理特征 描述云微观特征的物理量。 3.10 云状 云的外形特征。 3.11 播云雷达指标 用于判别人工催化作业条件和效果的雷达回波参数的物理指标。 [QX/T 151-2012,术语和定义2.28]。 4 退化高寒湿地的选取 4.1 选取依据 2 DB63/T 1798—2020 以湿地积水面积占比和湿生植物重要值作为高寒湿地退化划分指标,高寒湿地退化指数按式(1) 计算: SDI 1 WER H iv ……………………………………(1) 2 式中: SDI——高寒湿地退化指数; WER——积水面积占比; Hiv ——湿生植物重要值。 4.2 等级划分 根据高寒湿地的退化指数进行退化等级的划分,见表1。可作为使用人工增雨型技术对退化高寒湿 地修复时的选取依据。 表1 高寒湿地退化等级划分表 退化指数 SDI 退化程度分级 SDI 0.55 未退化 0.325 SDI ≤0.55 轻度退化 0.1 SDI ≤ 0.325 中度退化 SDI ≤ 0.1 极度退化 5 基本要求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需满足人工增雨技术手段所要求的相关场地、设备以及专业技术 人员等方面的条件。 6 作业方式 根据作业条件选择以下不同的作业方式: a) 针对中、极度退化湿地,在系统性层状云系条件下,采用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为主,地面人工增 雨作业为辅方式; b) 针对轻、中度退化湿地,在对流性的积状云系条件下,采用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在系统性层状 云系条件下,适当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7 修复流程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见附录A。 8 技术要求 8.1 布设观测设备 根据地形特征和小区域局地环流特征,设计布置人工增雨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见附录B。 3 DB63/T 1798—2020 8.2 确定作业时段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气环流特征及区域内水汽时空分布,确定人工增雨作业时段。 8.3 确定作业部位 根据作业区地理位置、区域内风速风向,并结合探空资料、卫星反演产品等,确定人工增雨作业部 位。 8.4 开展作业准备 根据作业方案,观测设备进行布点工作,作业人员及弹药提前到位。 8.5 实施作业监测 利用观测设备,开展实时跟踪观测,并对临近作业条件进行分析、研判,播云判据按照附录C执行。 8.6 组织作业实施 作业实施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a) 根据附录 D 进行增雨作业的空域申请; b) 空域申请后等待批复,申请批复后方可进行作业; c) 作业完成后进行作业信息的收集和上报。 9 效果评价 9.1 评价要素 根据高寒湿地地貌特征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 a) 河流湿地主要考虑河流流量作为判断湿地是否恢复的要素; b) 湖泊湿地主要考虑水体面积作为判断湿地是否恢复的要素; c) 沼泽湿地主要考虑植物生长季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水生植物生物量比例、水体面积作为判断湿 地是否恢复的要素。 9.2 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要素,确定合理的参照系,针对高寒湿地的各种功能和生态要素,构建合理指数。指数的 构建可对湿地多种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定量评价,评价之后再将恢复前湿地的状况与恢复后湿地的状况 或与参照湿地比较,评价湿地恢复的效果。 4 DB63/T 1798—2020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 图A.1给出了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 退化高寒湿地 修 作业区域地形、气候特征 复 确定作业方式 确定作业部位 确定作业时段 布设观测设备 开展作业准备 作业实施 作业监测 临 跟 空 等 实 信 近 踪 域 待 施 息 研 观 申 批 作 上 判 测 请 复 业 报 效果评价 图 A.1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流程图 5 DB63/T 1798—2020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观测设备的布设原则 B.1 观测设备布设原则 人工增雨观测设备的布设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a) 在人工增雨作业的下风方向; b) 地面增雨作业时,在距离作业点 30 km 范围内布设;飞机增雨作业时,在航线覆盖区域内布设; c) 根据设备数量和地形因素,基本呈均匀分布,每个位置可根据实际状况调整; d) 选取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区域,利于设备的安装、维护; e) 为了便于观测资料的收集,观测设备需配备无线传输模块。 B.2 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 图B.1给出了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 图 B.1 观测设备布设示意图 6 DB63/T 1798—2020 C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人工增雨播云判据 表C.1给出了人工增雨播云判据。 表 C.1 人工增雨播云判据 参数 播云温度窗 云微物理特征 指标 人工增雨播撒有效的温度范围为-10 ℃~-24 ℃。 云中过冷水含量0.01 g/kg,温度为-20 ℃~0 ℃, 每升20个 冰晶数浓度每升100 个,云层具有可播性; 冰晶数浓度每升2
DB63-T 1798-2020 退化高寒湿地人工增雨型修复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9:38:1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