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 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123073013.6
(22)申请日 2021.12.08
(73)专利权人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新北市新庄区五股工业区五
工五路13号
(72)发明人 李坤哗 林聪龙
(74)专利代理 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王文思
(51)Int.Cl.
F16M 11/38(2006.01)
F16M 11/1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多连杆支撑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 连杆支撑装置, 包
括有一负载安装座、 一升降单元 以及一底座。 升
降单元中各连接臂至少使用三个长连杆组成了
两组四连杆结构, 其中一组为平行四连杆结构,
另一组为非平行四连杆结构。 利用非平行四连杆
的长度差造成旋转差速比, 补偿负载在升降过程
中的角度 偏移量, 使该负载安装座所接装的一负
载保持为直线升降的线性运动轨迹, 由于该负载
在进行升降时不会产生重心偏移现象, 因此该底
座尺寸得以极小化, 避免占用工作桌 面的空间。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17页
CN 216361256 U
2022.04.22
CN 216361256 U
1.一种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一负载安装座, 一升降单元, 以及一底座;
所述负载安装座 通过所述升降单 元能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一上连接臂及一下连接臂; 所述上连接臂的上方通过一主铰链能转
动地连接在所述负载安装座上, 且所述上连接臂的下方通过一中继铰链, 能转动地连接在
所述下连接臂上, 使所述上连接臂相对于所述下连接臂能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 所述上连
接臂包括有一第一上连杆、 至少一对第二上连杆以及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 其中所述第一
上连杆与所述第二上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间的长度相同, 并与所述主铰链和所述中继铰
链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 而所述第三上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 间的长度略短于所述
第一上连杆, 并与所述第一上连杆、 所述主铰链和所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非平行四连杆
机构;
所述下连接臂的下方通过一基座铰链能转动 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一基座; 所述下连
接臂包括有至少一对第一下连杆、 至少一对第二下连杆以及至少一对第三下连杆, 其中所
述第一下连杆与所述第二下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 间的长度相同, 并与所述基座铰链和所
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 而 所述第三下连杆的两端部枢接处之 间的长度略
短于第一下连杆, 并与所述第一下连杆、 所述基座铰链和所述中继铰链共同形成一非平行
四连杆机构;
利用各所述平行四连杆机构与对应的各所述非平行四连杆机构的搭配造成旋转差速
比, 使所述负载安装座能保持直线升降的线性 运动轨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上连接臂于所述主铰
链与所述中继铰链之间设有至少一个上拉簧; 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一侧设有一长凹槽及一固
定片, 所述固定片具有一自由端并伸出于所述长凹槽的一槽口; 所述上拉簧的一端连接于
所述固定片的所述自由端, 而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二上连杆所设的一上横杆,
使所述上拉簧弹性伸缩在所述长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上连接臂于所述主铰
链与所述中继铰链之间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上拉簧; 所述第二上拉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
一上连杆, 而另一端则连接 于所述至少一对第三上 连杆所设的一第二上横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下连接臂于所述中继
铰链与所述基座铰链之 间设有至少一个下拉簧, 所述下拉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至少一对第
二下连杆所设的一下横杆, 另一端则连接 于所述基座具有的一延伸端部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下连接臂于所述中继
铰链与所述基座铰链之 间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扭簧, 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下
连杆, 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基座所接装的至少一个框架, 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扭簧安置于
所述至少一个框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 一上连杆一侧设有
一对平行排列的一所述第二上连杆和一所述第三上连杆, 其中所述第二上连杆和所述第三
上连杆的上端以至少一对上连接片予以枢接, 且所述至少一对上连接片供所述主铰链的一
上枢接轴杆穿设与连动; 另在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上端设有 供所述上枢接轴杆穿设的一中空
套筒, 所述中空套筒的一端抵住所述至少一对上连接片, 并与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一侧形成
间隔。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216361256 U
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 二上连杆和所述第
三上连杆的上端以两片上连接片予以夹持, 且 所述两片上连接片各自与所述第二上连杆和
所述第三上 连杆以一间隔柱予以枢接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所述第 二下连杆和一所
述第三下连杆的下端以至少一对下连接片予以枢接, 且所述至少一对下连接片供所述基座
铰链的一下枢接轴杆穿设与连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 二下连杆和所述第
三下连杆的下端以两片下连接片予以夹持, 且 所述两片下连接片各自与所述第二下连杆和
所述第三下 连杆以一间隔柱予以枢接 。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基座铰链的所述下
枢接轴杆进一步穿设和固设于所述基座, 所述基座的至少一个侧面对应相 邻的所述下连接
片则形成供 所述下枢接轴杆嵌入与固定的嵌槽 。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中继铰链是以一中
枢接轴杆穿过所述第一下连杆的上端和一枢接座, 所述枢接座具有供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下
端容置的一容置槽, 其中所述容置槽的轴向两侧连通地设有一对椭圆孔, 使所述第一上连
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下 连杆的上端形成枢接 。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下连杆的一侧
设有一对平行排列的一第二下连杆和一第三下连杆, 其中所述第二下连杆和所述第三下连
杆的上端与毗邻的所述第二上连杆和所述第三上连杆 的下端各自供所述中继铰链的一轴
销并枢接于一枢接座的一侧, 穿设所述第二下连杆的所述轴销进一步穿过一中连接片的一
侧, 且所述中连接片的另一侧则供所述中继铰链的一中枢接轴杆穿越并套设于所述第一下
连杆往轴向延伸而出的一中空侧凸部, 使所述第一下 连杆与所述中枢接轴杆 形成连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基座进一步接装能
抵接所述下连接臂的一上止挡件, 以便对所述升降单元在进 行上升调整时的一最高行程限
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下端进一步设有
一台阶, 所述台阶具有一凹凸状表面并以所述凹凸状表面形成的一圆弧阶面作为一第二止
挡点, 并在所述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进一步设有一第三上横杆; 当所述升降单元上升调整
至所述最高行程限制时, 所述第三上横杆触及所述第二止挡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中一所述第一下连杆接装一下止挡件,
所述下止挡件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下连杆和一所述第二下连杆之 间的一间隙内, 或是所
述第一下连杆和一所述第三下连杆之间的一间隙内; 当所述升降单元在进行下降调整时,
所述下止挡件抵 接所述下 连接片以形成一 最低行程限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多连杆支撑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上连杆的下端进一步设有
一台阶, 所述台阶具有一凹凸状表面并以所述凹凸状表面形成的一平坦阶面作为一第一止
挡点, 并在所述至少一对第三上连杆进一步设有一第三上横杆; 当所述升降单元下降调整
至所述最低行程限制时, 所述第三上横杆会触及所述第一止挡点。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216361256 U
3
专利 多连杆支撑装置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3:05: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