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 07.060 A 47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415—20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导则 Rural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2014 - 03 - 04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6 - 05 实施 发 布 DB35/T 1415—201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原则和目标 ........................................................................ 2 4 体系建设 .......................................................................... 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 ...................................... 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福建省“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报业务机制 ....................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功能 ....................................... 1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建设规范 ............................... 11 参考文献 ............................................................................ 14 I DB35/T 1415—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加春、陈晞、刘恭民、季芬琴、谢启杰、刘新苗、饶灶鑫、陈琳、黄钰婷、 张伟科、温继昌、王毅仁、陈海清、邱骄胤。 II DB35/T 1415—20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原则和目标、体系建设。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县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县、乡两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行各 业和社会公众在防御气象灾害中可参考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灾害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由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以及由气象灾害所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包括城市气象灾害、农业气象灾害、林业气象灾害、水文气 象灾害、海洋气象灾害、交通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航空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2.2 相关部门 relevant departments 农业、国土、林业、海洋、气象、民政、水利等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联的单位。 2.3 灾情 disaster 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农村经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 2.4 传播载体 broadcasting media 指政务网、气象网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气象微博、气象触摸屏、手机、 “12121”电话自动 答询台,以及传真、电子显示屏、电视、电台广播、报纸、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农村大 喇叭等社会公共传媒。 2.5 责任人 responsible 本辖区、本单位范围内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负责人,包括乡镇长、行政村长、农林场场主、中小学 校长、农村工商企业负责人等。 2.6 1 DB35/T 1415—2014 协理员 assistant Manager 协助处理本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具体事务的人员。 2.7 信息员 messenger 负责本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具体事务的人员。 3 原则和目标 3.1 原则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应基于“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理念,遵循“以 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构建好“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机制,充分 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作用,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等手段,统筹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 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等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减轻气象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目标 旨在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 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 情收集到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率达 85%以上,预警信息覆盖率达 90%以上,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 御的整体水平。 4 体系建设 4.1 组织机构与职责 4.1.1 组织机构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应包括: a) 县、乡级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组成; b) 乡镇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参见附录 A); c) 乡村建立由协理员和信息员组成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 4.1.2 工作职责 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责要求如下: a) 县、乡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工作; b) 县级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测和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解除; c) 其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处置及以防御为主的其他工作; d) 气象信息员负责向村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收集上报灾情以及其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4.2 2 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 DB35/T 1415—2014 4.2.1 县级气象部门应根据常年气象观测资料,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制定主要气象灾害类别及灾 害影响的对象。 4.2.2 县级气象部门应制定气象灾害风险级别以及所相应的气象致灾临界指标,编制本辖区气象灾害 风险等级区划。 4.2.3 县级气象部门应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灾害评估,灾害评估有以下三种类型: a) 灾前预评估。依据灾害风险等级区划,预先评估气象灾害强度、影响区域、影响程度、影响行 业,提出防御对策建议,为政府防灾决策提供依据; b) 灾中评估。快速反映灾情实况,预估灾害损失和减灾效益,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换、核对灾情信 息,按灾情直报规程上报; c) 灾后评估。对气象灾害成因、灾害影响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减灾效益做全面评估,为政 府及时安排救灾物资、划拨救灾经费、科学规划和设计灾后重建工程等提供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前 灾情并与历史灾情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修正完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应急预案和防御措施。 4.3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 4.3.1 灾害监测 4.3.1.1 监测站网 县级气象部门应根据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合理布设观测仪器等设施,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 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实时自动监测。监测站网建设要求: a) 每个乡镇至少布设一个 4 要素(气温、雨量、风向、风速)以上的自动气象站; b) 在气象灾害敏感区域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以作为天气预警指标站; c) 在暴雨可能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的区域,加密布设具有雨量自动监测和报警功能 的自动气象站; d) 在雷电多发地区,布设闪电定位监测设备; e) 天气雷达监测网的合理布局。 4.3.1.2 监测平台 气象部门应组建“省-市-县”共享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平台。县级气象部门通过该监测平台,实时 监测灾害性天气。监测平台包括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观测站、闪电定位仪等综合监测信息。 4.3.2 灾害预警 县级气象台应遵循“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预报业务流程(参见附录B),结合本辖区内的实际 情况,做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预警内容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灾害类型、预警级别、影响范围 和程度、防范要点。 4.4 灾害信息的双向传递 4.4.1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4.4.1.1 县级气象部门应通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参见附录 C)等传播载体向县、乡两级农村气 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以及相关责任人、协理员、信息员和村民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 DB35/T 1415—2014 4.4.1.2 责任人、协理员和信息员应通过大喇叭广播、锣、鼓、信息专栏等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 息通知到村民。 4.4.2 灾情收集与上报 4.4.2.1 县级气象部门应建立乡、村气象灾情收集和上报热线,形成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 的灾情信息快报、核报网络。 4.4.2.2 4.5 协理员、信息员收集灾情,逐级上报。 长效预防机制 4.5.1 县级人民政府应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5.2 县、乡两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应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规定村组织汛前排查、汛中 检查、汛后核查的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措施等。 4.5.3 县级气象部门宜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防御工作明白卡发 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协理员和信息员;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村民。 4.5.4 县级气象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以村为单位查明农村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编制农 村气象灾害风险图,建立以村为单元的灾害风险数据库。 4.5.5 乡镇应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参见附录 D)。 4.5.6 宜建立“一馆、一站、一栏、一员”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 注:“一馆”指县级建立的气象科普馆,或在综合科普馆中设立的气象科普展区;“一站”指挂靠于“乡镇气象信 息服务站”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站; “一栏”指在村设立的气象科普宣传栏; “一员”指由乡镇气象协理员 或村气象信息员担任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员。 4.5.7 4.6 农村中小学校应定期开展气象防灾科普知识教育。 防灾工程建设 相关部门应依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图

pdf文档 DB35-T 1415-20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导则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415-20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导则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415-20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导则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415-2014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导则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9:28: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