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 67.120.30 B51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5/ 1255—2012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 germplasm of Epinephelus moara 2012 - 05 - 04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8 - 05 实施 发 布 DB35/ 1255—2012 前 言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尤颖哲、丁少雄、王军、郭明兰、傅蒙娜、曲朦。 I DB35/ 1255—2012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Schlegel,1842))的学名与分类、生长 与繁殖特性、形态特征标准、遗传学特性及所遵循的检验方法与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云纹石斑鱼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1-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部分 检验规则 GB/T 18654.2-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2部分 抽样方法 GB/T 18654.3-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 性状测定 GB/T 18654.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 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 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0-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0部分 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GB/T 18654.11-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1部分 肌肉中主要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GB/T 18654.12-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 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 18654.1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4部分 DNA含量的测定 GB/T 18654.15-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5部分 RAPD分析 3 名称与分类地位 3.1 学名 云纹石斑鱼 3.2 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Schlegel,1842)。 俗名 草斑、油斑。 3.3 分类地位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 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 4 分布与生态习性 云纹石斑鱼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海、东海和日本海域等,底质类型为岩礁。 其耐受温度为10℃~35℃,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耐受盐度范围11~41。肉食性鱼类。 1 DB35/ 1255—2012 5 形态特征 5.1 外部形态 鱼体粗壮偏扁,体褐色或棕色,眼间隔微突;眼中大,短于吻长;口大,两颌具犬齿,上颌前端具 2圆锥牙及1个能向后倾伏的牙丛,两侧外行牙较大,内行牙细尖,下颌牙细尖,排列不规则;具明显的 辅上颌骨,腭骨具齿,舌上平滑无齿;前鳃盖骨隅角有5~6枚细锯齿棘,具假鳃,鳃条骨7条;体被细 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胸鳍后端圆形,尾鳍圆形。背鳍、尾鳍和臀鳍的边缘具白边。 云纹石斑鱼的外部形态见图1。 图1 云纹石斑鱼外形(A 示鳃盖骨隅角锯齿棘;B 示背鳍边缘白边; C 示尾鳍边缘白边;D 示臀鳍边缘白边。) 5.2 可数性状 5.2.1 背鳍鳍式 D. XI-15~16。 5.2.2 臀鳍鳍式 A. Ⅲ-8。 5.2.3 胸鳍鳍式 P. 17~18。 5.2.4 腹鳍鳍式 V. I-5。 5.2.5 尾鳍条数 C. 18~19。 2 DB35/ 1255—2012 5.2.6 第一鳃弓外鳃耙数 30。 5.3 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3.3~3.7倍,为头长2.4~2.6倍,为肛长的1.5~1.7倍;头长为吻长3.7~4.4倍,为眼 径6.5~7.3倍,为眼间距4.9~6.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6倍;背鳍基长为臀鳍基长3.2~3.6倍。 5.4 内部构造特征 5.4.1 鳔 鳔无鳔管,1室。 5.4.2 幽门盲囊数 幽门盲囊呈树叶状,基部支数9~12条,分支数68~183条。 5.5 骨骼主要特征 5.5.1 眶前骨 眶前骨近似长方形,后缘缩小。 5.5.2 眶后骨 第5眶后骨呈“T”字形。 5.5.3 尾舌骨 尾舌骨后端分叉成燕尾状,燕尾下摆尖突平滑。 5.5.4 尾下骨 第2和3块尾下骨后端分别接2和3根鳍条。 5.5.5 脊椎骨 脊椎骨为24枚,其中腹椎10枚,尾椎14枚。 6 生长与繁殖特性 6.1 生长特性 6.1.1 生长方程式 云纹石斑鱼的体长、体重的生长方程式分别见式(1)和式(2) L=105.134[1-e-0.208(t+0.308)] W=18251.468[1-e-0.208(t+0.308)]2.982 2 (1) R2=0.994 (2) R =0.993 3 DB35/ 1255—2012 式中: L——体长,单位为厘米(cm); W——体重,单位为克(g); t ——年龄,单位为龄(龄)。 6.1.2 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云纹石斑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见式(3): 2 W=0.032L2.830 R =0.999 式中: W——体重,单位为克(g); L——体长,单位为厘米(cm); 6.2 (3) 繁殖特性 6.2.1 性成熟年龄 云纹石斑鱼具有性反转现象,雌性先熟。雌鱼4龄以上达到性成熟;6龄以上部分雌鱼转为雄鱼并达 到性成熟。 6.2.2 绝对怀卵量 50万粒/尾~350万粒/尾。 6.2.3 繁殖季节 主要繁殖季节3月到5月,产卵水温18℃~25℃,分批产卵。 6.2.4 受精卵特征 卵径0.78+0.08mm,浮性卵。 6.2.5 初孵仔鱼特征 初孵仔鱼全长1.5mm~2.0mm,在水温23℃~24℃,孵出后72小时左右开始开口摄食。 7 肌肉生化组分和主要氨基酸组成 7.1 肌肉生化组分 每100g肌肉中的生化组分质量见表1。 表1 肌肉生化组分 粗蛋白质/g 粗脂肪/g 粗灰分/g 水分/g 19.7±0.45 8.4±0.22 1.34±0.11 70.2±0.67 7.2 主要氨基酸组成 每100g肌肉中的氨基酸质量见表2。 4 DB35/ 1255—2012 表2 肌肉中主要氨基酸组成 单位为克 氨基酸种类 质量 氨基酸种类 质量 天冬氨酸 1.83±0.04 苏氨酸 0.78±0.02 丝氨酸 0.68±0.02 谷氨酸 2.56±0.04 甘氨酸 0.80±0.03 丙氨酸 1.04±0.03 缬氨酸 0.84±0.02 蛋氨酸 0.54±0.01 胱氨酸 0.15±0.01 异亮氨酸 0.77±0.02 亮氨酸 1.44±0.03 酪氨酸 0.62±0.02 苯丙氨酸 0.74±0.02 赖氨酸 1.68±0.03 组氨酸 0.38±0.01 精氨酸 1.04±0.02 脯氨酸 0.54±0.01 氨基酸总量 16.43±0.11 8 遗传学特性 8.1 细胞遗传学特性 8.1.1 染色体数 2n=48。 8.1.2 核型公式 2n=2sm+46t;NF=50。 云纹石斑鱼核型见图2。 图2 8.2 云纹石斑鱼核型图 分子遗传学特征 8.2.1 云纹石斑鱼 DNA 含量 2C=2.52±0.12 pg。 5 DB35/ 1255—2012 8.2.2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8.2.2.1 云纹石斑鱼群体 RAPD 扩增图谱 云纹石斑鱼群体RAPD扩增图谱见图3。 图3 云纹石斑鱼群体的 RAPD 扩增图谱(随机引物 1126, 序列为:GGGAACCCGT,M 为分子量 marker DL2000) 8.2.2.2 群体遗传特性 群体内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36.08%,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Fxy在0.9454~1.0000之间,平均遗传相 似系数F为0.9775。个体间平均差异度D为 0.0225。(所使用的随机引物及扩增结果见资料性附录A) 8.2.3 云纹石斑鱼 DNA 条形码 云纹石斑鱼条形码靶基因为COI基因,全序列共655个碱基,云纹石斑鱼种内的序列歧异度 D ≤ 0.5%,与种间的同源序列差异极显著(p<0.01)。 云纹石斑鱼DNA条形码序列见图4。 图4 6 云纹石斑鱼 DNA 条形码序列图 DB35/ 1255—2012 9 检验方法 9.1 性状检测 按GB/T 18654.3-2008执行。 9.2 生长与繁殖测定 按GB/T 18654.4-2008执行,按GB/T 18654.6-2008执行。 9.3 染色体的检测标准 按GB/T 19654.12-2008执行。 9.4 DNA 含量的测定标准 按GB/T 19654.14-2008执行。 9.5 RAPD 检测标准 9.5.1 DNA 的提取、PCR 扩增 DNA的提取、PCR扩增按GB/T 19654.15-2008执行。 9.5.2 结果计算 个体间遗传相似度(Sxy)、群体内平均相似度(S)按式(7)、(8)计算: Fxy= 2 N xy Nx + Ny (7) 式中: Fxy——个体 x 和 y 间的遗传相似度; Nxy ——个体 x 和 y 共同拥有的带数; Nx——个体 x 所具有的总带数; Ny——个体 y 所具有的总带数 F= ∑F C 2 n xy (8) 式中: Fxy——个体 x 和 y 间的遗传相似度; F——群体内平均相似度; n——群体内个体数 9.6 DNA 条形码检测 9.6.1 DNA 提取 取肌肉组织,尽量剪碎,用常规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双蒸水溶解后-20℃保存备用。 9.6.2 PCR 扩增 7 DB35/ 1255—2012 引物序列: 上游引物:5游-AAGGGCCACTTTGATAGAGTG-3D; 下游引物:5’-GTRAGTRYGGGGGYT

pdf文档 DB35- 1255-2012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 1255-2012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 1255-2012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 1255-2012 云纹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22:47:4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