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书
书犐犆犛
13
.
310
犃
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
10408
.
6
—
2009
代替
GB10408.6
—
199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犆狅犿犫犻狀犲犱狆犪狊狊犻狏犲犻狀犳狉犪狉犲犱犪狀犱犿犻犮狉狅狑犪狏犲犱犲狋犲犮狋狅狉
2009
04
16
发布
2010
01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书
书
书前
言
犌犅
10408
的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
请注意本标准的基本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
。
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
GB10408
分为九个部分
:
———
第
1
部分
:
通用要求
;
———
第
2
部分
:
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
;
———
第
3
部分
: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
;
———
第
4
部分
:
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
———
第
5
部分
: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
———
第
6
部分
: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
———
第
7
部分
:
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
已废止
);
———
第
8
部分
:
振动入侵探测器
;
———
第
9
部分
: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
。
本部分为
GB10408
的第
6
部分
。
本部分是对
GB10408.6
—
1991
《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
的修订
,
修订的内容包括
:
———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
———
增加了产品分类
;
———
增加室外用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检测要求
;
———
修改了试验检测方法
;
———
对复合入侵探测器性能由低到高分为
4
个等级
,
其中
1
级为最低要求
,
4
级为最高要求
。
室内
用复合入侵探测器至少要达到
1
级要求
,
室外用复合入侵探测器至少要达到
3
级要求
。
———
对复合入侵探测器使用环境也分为
4
个等级
,
其中
A
级为最低要求
,
D
级为最高要求
。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GB10408.6
—
1991
。
本部分的附录
A
和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
。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
/
TC100
)
归口
。
本部分起草单位
:
霍尼韦尔安防
(
中国
)
有限公司
、
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
公安
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
深圳市美安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豪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深圳市乐可利电子有限公司
、
北京康明技通技术开发公司
、
泉州市科立信安防电子有限公司
、
深圳华际
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
广州天网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
钱志雄
、
王鑫伟
、
周奎
、
郭立
、
韩峰
、
周群
、
皮幼林
、
仲岩
、
戴乐平
、
刘占林
、
颜冰
、
邱亮南
、
辛湘越
、
韩哨
、
贺建军
、
刘宏志
、
秦雪林
、
廖达科
、
吴雷
、
刘荣平
。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
:
GB10408.6
—
1991
。
Ⅰ
犌犅
10408
.
6
—
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1
范围
GB10408
的本部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
法
,
是设计
、
制造和检验该类探测器的基本依据
。
本部分适用于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
GB10408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
然而
,
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
GB4208
—
2008
外壳防护等级
(
IP
代码
)(
IEC60529
:
2001
,
IDT
)
GB10408.1
—
2000
入侵探测器
第
1
部分
:
通用要求
(
idtIEC6083922
:
1987
)
GB10408.5
—
2000
入侵探测器
第
5
部分
: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
idtIEC6083926
:
1990
)
GB
/
T17626.2
—
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IEC6100042
:
2001
,
IDT
)
GB
/
T17626.3
—
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IEC610004
3
:
2002
,
IDT
)
GB
/
T17626.4
—
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IEC61000
44
:
2004
,
IDT
)
GB
/
T17626.5
—
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
(
冲击
)
抗扰度试验
(
IEC6100045
:
2005
,
IDT
)
GB
/
T17626.6
—
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
IEC61000
46
:
2006
,
IDT
)
3
术语和定义
3
.
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犮狅犿犫犻狀犲犱狆犪狊狊犻狏犲犻狀犳狉犪狉犲犱犪狀犱犿犻犮狉狅狑犪狏犲犱犲狋犲犮狋狅狉
将微波和被动红外两种入侵探测单元组合于一体
,
且当两者都感应到人体的移动
,
同时处于报警状
态时才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3
.
2
微波单元
犿犻犮狉狅狑犪狏犲狌狀犻狋
微波传感器及微波信号处理电路组成单元的总称
。
3
.
3
红外单元
犻狀犳狉犪狉犲犱狌狀犻狋
红外光学系统
、
传感器和红外信号处理电路组成的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单元的总称
。
3
.
4
传感器
狊犲狀狊狅狉
对微波单元指它的发射
/
接收部件
;
对被动红外单元指它的接收元件
。
1
犌犅
10408
.
6
—
2009
3
.
5
探测范围
犱犲狋犲犮狋狊犮狅狆犲
微波和红外两单元覆盖范围的重叠区域
。
3
.
6
探测边界
犱犲狋犲犮狋犫狅狌狀犱犪狉狔
探测范围在水平面上的最大投影轮廓
。
3
.
7
探测距离
犱犲狋犲犮狋狉犪狀犵犲
从入侵探测器到探测边界的最大距离
。
4
技术要求
4
.
1
分级要求
4
.
1
.
1
性能分级要求
产品性能分为
1
、
2
、
3
、
4
共
4
个等级
(
见表
3
),
其中
1
级为基本要求
,
即所有产品应达到的要求
,
4
级
为最高要求
。
4
.
1
.
2
环境分级要求
产品按使用环境不同划分为
A
、
B
、
C
、
D
共
4
个等级
(
见表
2
),
其中
A
级为基本要求
,
即所有产品应
达到的要求
,
D
级为最高要求
。
4
.
2
一般要求
复合入侵探测器由微波单元
、
被动红外单元和信号处理器组成
,
应装在同一机壳内
。
4
.
3
外观及机械结构要求
4
.
3
.
1
探测器的外形尺寸应与说明书所标出的尺寸相符
。
外壳为塑料材料时
,
其表面应无裂痕
、
退色
及永久性污渍
,
亦无明显变形和划痕
。
外壳为金属材料时
,
其表面涂敷不能露出底层金属
,
并无起泡
、
腐
蚀
、
缺口
、
毛刺
、
蚀点
、
划痕
、
涂层脱落和沙孔等
。
外壳开关和控制机构应灵活
、
可靠和耐用
,
标志应清晰
。
4
.
3
.
2
外壳的防护等级应符合
GB4208
—
2008
的规定
,
其中室内用探测器应达到
IP51
等级要求
,
室外
用探测器分两个等级测试
,
性能等级
3
应达到
IP52
等级
,
性能等级
4
应达到
IP55
等级
。
4
.
3
.
3
外壳和框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
压力和冲击试验后其外壳表面上应不产生永久性变
形和损坏
。
4
.
3
.
4
接线柱和引出线的牢固性应符合
:
a
)
接线柱应有防止转动和松动的措施
。
经拉力试验后
,
引出线与接线柱不应脱落
。
b
)
引出线应能承受
20
次直角弯曲而不折断
,
直流电源的引出线同时还要能承受
14.7N
的拉力
作用
60s
而不损伤
;
如果是交流电源引线
,
则要能承受
19.6N
的拉力作用
60s
而不损伤
。
4
.
4
功能要求
4
.
4
.
1
防拆保护
探测器应有防拆功能
,
打开外壳时探测器应输出报警信号
。
4
.
4
.
2
探测功能
人在探测器所保护区域内步行
,
探测器应能产生报警
。
4
.
4
.
3
双鉴功能
当探测器中微波或红外单元之一受到干扰而处于报警状态时
,
不应发出报警信号
。
4
.
4
.
4
自检功能
对于等级
2
和等级
3
的探测器
,
检测其本地自检功能
。
对于等级
4
的探测器除本地自检外
,
还要检
测其远程自检功能
。
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见表
1
所示
。
自检完成后应能进入正常的警戒状态
,
当自
检过程中出现故障时
,
应有故障提示
。
2
犌犅
10408
.
6
—
2009
GB 10408.6-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1-25 11:58:4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