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65.150 B 51 备案号:25974-2009 广 东 DB44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646—2009 高体革鯻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Jade Perch 2009-08-06 发布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12-01 实施 发布 DB44/T 646—2009 前 言 本标准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质量与标准化技术研究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昆慈、朱新平、潘德博、李凯彬、陈永乐、郑光明、史燕、刘毅辉。 I DB44/T 646—2009 高体革鯻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无公害养殖的环境条件、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食 用鱼饲养及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高体革鯻的无公害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 1006 淡水网箱养鱼 通用技术要求 SC/T 1008 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SC/T 1015 鲢鱼、鳙鱼亲鱼 催产技术要求 3 环境条件 3.1 场地选择 水源充足,进、排水分开,交通便利,供电正常,并应符合 GB/T 18407.4 的规定。 3.2 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养殖水质应符合 NY 5051 的规定。其中水体透明度应在30 cm 以上,溶氧量 ≥ 4.0 mg/L。 3.3 鱼池条件 鱼池条件见表1。 表1 鱼池条件 鱼池类别 面积,m2 水深,cm 底质要求 淤泥厚度,cm 亲鱼池 660 ~ 1 500 150 ~ 200 池底平坦,壌土或沙壌土 ≤10 20 ~ 60 40 ~ 60 660 ~ 2 000 150 ~ 200 池底平坦,壌土或沙壌土 ≤10 1 000 ~ 4 000 150 ~ 250 池底平坦,壌土或沙壌土 ≤10 cm)池(水泥池) 鱼种(>2 cm)池 鱼苗(<2 食用鱼饲养池 4 形态特征 身体呈纺锤型,扁圆,背部自眼后渐拱起,腹部大而浑圆;吻短,尖圆,吻长与眼径几乎相等;头 小,口端位,稍上斜,上下颌等长;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一个至二个或多个黑色椭圆形斑;背鳍二个相 连,起点于主鳃盖骨后上方。背鳍ⅩⅡ~ⅩⅣ-12~14、胸鳍Ⅱ-13~15、腹鳍I-5、臀鳍Ⅲ-8~10、尾 1 DB44/T 646—2009 鳍16~18;侧线鳞式: 86 14 ~ 16 103 。 24 ~ 28  A 5 人工繁殖 5.1 亲鱼 5.1.1 来源 从原产地引进、驯化、培育或从非近亲繁育后代人工养殖群体中挑选体格健壮、无伤无病的个体。 5.1.2 繁殖年龄和体重 体重大于 1 500 g,年龄大于四冬龄为宜。 5.2 亲鱼培育 5.2.1 亲鱼池清塘消毒 放鱼前应进行清塘消毒,方法按 SC/T 1008 规定执行。 5.2.2 放养时间与密度 池塘水温回升并稳定在18℃以上时,即可放养亲鱼,一般在四月上旬。放养密度一般为3 000 kg/h 2 2 m ~5 250 kg/hm 。 5.2.3 投饵 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8%,质量应符合 GB 13078 和 NY 5072 规定。日投 喂量为鱼体重的3%~5%,并视鱼摄食状况酌情增减。 5.2.4 饲养管理 每天早上坚持巡塘,观察池水水色和透明度变化,严防缺氧浮头;每周注入新水5 cm~10 cm。 5.3 人工繁殖 5.3.1 繁殖期 繁殖期一般为五月~七月,根据亲鱼性腺的发育情况和水温确定催产期,催产适宜水温为25℃~30 ℃,当水温稳定在25℃以上时,可挑选性腺成熟度好的亲鱼进行催产。 5.3.2 成熟亲鱼特征 雌鱼腹部两侧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臀鳍前方小腹部肥大饱满。雄鱼轻按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 出。 5.3.3 雌、雄亲鱼的配对 自然产卵受精,雌、雄亲鱼比例为1:1.5;人工采卵授精,雌、雄亲鱼比例为4:1。 5.3.4 人工催产 5.3.4.1 催产药物 常用的有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DOM)、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5.3.4.2 催产剂量 一般剂量为(DOM 5 mg + LRH-A 8 ug + HCG 800 IU)/kg(雌亲鱼体重),雄鱼减半。注射时可 根据亲鱼成熟度状况酌量加减。 5.3.4.3 注射方式 采用胸鳍基部注射,分二次注射,第一针为总剂量的1/3,第二针为总剂量的2/3;两针注射的时间 间隔为6 h~8 h. 5.3.4.4 效应时间 效应时间见表2。 表2 水温与效应时间的关系 水温,℃ 24 ~ 26 27 ~ 29 30 ~ 32 2 效应时间,h 18 ~ 20 13 ~ 16 12 ~ 14 DB44/T 646—2009 5.3.5 自然产卵与人工授精 5.3.5.1 自然产卵 注射催产药物后的亲鱼按雌、雄1:1.5比例放入圆形产卵池微流水暂养,10 h后开始冲水刺激亲鱼 发情,一边观察亲鱼活动情况。当发现亲鱼开始追逐产卵时,加大冲水流速,同时打开环道池开关,让 产卵池的水流和卵流入环道池孵化。 5.3.5.2 人工授精 催产后,应在效应时间前2 h每隔30 min检查亲鱼卵巢发育情况,当轻压雌鱼腹部,生殖孔中有卵 粒流出时,立即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按 SC/T 1015 的规定进行。 5.3.6 孵化管理 5.3.6.1 孵化用水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其中溶解氧应在6.0 mg/L 以上。进入孵化池的水应用80孔/cm的网 纱过滤,严防敌害生物进入。孵化池内水流速度应保证受精卵均匀漂流,不能让卵沉入底部。 5.3.6.2 孵化密度 5 3 5 3 一般流水孵化的放卵密度为 2×10 粒/m ~ 3×10 粒/m 。 5.3.6.3 出膜时间 水温与稚鱼出膜时间的关系见表 3。 表3 水温与鱼苗出膜时间的关系 水温,℃ 出膜时间,h 24 ~ 26 21 ~ 25 27 ~ 29 17 ~ 20 30 ~ 32 15 ~ 17 5.3.6.4 日常管理 注意观察孵化池水流、水质、水温、受精卵漂浮等情况,孵化水温温差控制在3℃以内;破膜期间 降低水流流速,同时加强滤水设施的检查和清洗。 鱼苗出膜24 h后开始平游并向光亮处聚集;当水温24℃~26℃时,鱼苗出膜后60 h~70 h开口摄食; 当水温27℃~29℃,鱼苗出膜后53 h~60 h开口摄食;当水温30℃~32℃时,鱼苗出膜后48 h~52 h 开口摄食,应及时投入适口饵料。 6 鱼苗鱼种培育 6.1 培育池消毒 育苗池消毒按 SC/T 1008 规定执行。 6.2 鱼苗培育 6.2.1 鱼苗投放 2 从孵化池中移出的鱼苗放入培育池,其温差应≤2℃。池水深40 cm ~ 60 cm,每2 m 水体放置压 2 2 缩汽泵气头一个。放苗密度为5 000尾/m ~ 6 000尾/m 。 6.2.2 投饵 鱼苗开口摄食后,每天投喂轮虫、小型枝角类或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密度为8个~10个/ml,每隔3 h 投喂一次,晚上投喂时要先开灯,否则鱼苗会因黑暗捉捕不到食物。 当鱼苗≥1.0 cm时,可投喂较大个体的浮游动物或经杀菌处理、剪碎的丝蚯蚓。投喂量以能满足鱼 苗需求为准。 6.2.3 排污与换水 每天吸除池底污物,并换水1/3 ~ 1/2。 6.2.4 出池 当多数鱼苗长至2.0 cm时,应用鱼筛进行规格分离,同一规格的鱼苗出池放入鱼种池中进行鱼种培 3 DB44/T 646—2009 育,未达到2.0cm的鱼苗继续留在原池中培育。 6.3 鱼种培育 6.3.1 培育池塘 见3.3。 6.3.2 放养前的准备 池塘清整、消毒和浮游生物培育按 SC/T 1008 规定执行,鱼塘中设增氧机一台。 6.3.3 鱼种放养 4 从培育池中移出的鱼种放入鱼种塘,温差应≤3℃。池水深80 cm~100 cm,放苗密度为45×10 尾/ 2 4 2 hm ~50×10 尾/hm 为宜。 6.3.4 投饵 在池边设饲料台若干个,投喂丝蚯蚓或粗蛋白含量在45%左右的粉状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应符合 GB 13078 和 NY 5072 规定。上、下午各投一次,投饵湿料为鱼体重的6%~8%,干料为鱼体重的4%~6%。 投饵应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6.3.5 一般管理 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坚持每天巡塘,观察鱼种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冲水、增氧。一般情况下, 每天凌晨应打开增氧机至上午九时关停;每隔5 d注入新水20 cm,直至池水达到150 cm。在苗种培育期 间,应适当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EM液)调节水质;如鱼种大小出现较大差异时,应及时按规格大小分 疏培育。 7 食用鱼饲养 7.1 池塘养殖 7.1.1 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见第3章。 7.1.2 池塘清整 按 SC/T 1008 规定执行。 7.1.3 鱼种放养 7.1.3.1 鱼种规格与质量 规格整齐,个体体长≥5 cm为宜;苗种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无伤、无病、无畸形。 7.1.3.2 鱼种放养密度 4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饲养方式和管理技术水平而定。一般以单养为主,放养密度以2.25×10 尾 2 4 2 /hm ~3.00×10 尾/hm 为宜。 7.1.3.3 放养方法 鱼种放养前用 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 5 min~10 min ,放养温差应≤3℃。 7.1.4 饲养管理 7.1.4.1 投饲管理 ——饲料主要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范围32%~38%,饲料质量应符合 NY 5072 规定。 ——投饲分上、下午二次进行,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阴雨天气或气压低时可酌情减少投料 量。 ——定期测定鱼的体长、体重,根据鱼体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7.1.4.2 日常管理 ——每天清晨

pdf文档 DB44-T 646-2009 高体革鯻养殖技术规范 广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4-T 646-2009 高体革鯻养殖技术规范 广东省 第 1 页 DB44-T 646-2009 高体革鯻养殖技术规范 广东省 第 2 页 DB44-T 646-2009 高体革鯻养殖技术规范 广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23:11:4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