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 07 060 A 47 DB61 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1/ T487—2010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置规范 2010 - 03 - 19 发布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61/ T487—2010 前 言 本标准由陕西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景红、李美荣、乔丽、吕东峰、李文高、李青。 本标准由陕西省气象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I DB61/ T487—2010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置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功能、选址要求、系统设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省内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其它道路设计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公路自动气象站 highway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 应用遥测、通信、计算机技术,对公路沿线气象要素及路面状况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的自动 观测站。按照观测传感器类型,可分为路面状况自动观测站、能见度自动观测站、气象自动观测站三类。 2.2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highway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 通过在高速公路设置公路自动气象站,实现连续自动观测的系统。 2.3 中心站 central station 对若干个公路自动气象站进行集中管理的设备设施及运行场所。 2.4 路面状况自动观测站 pavement condition automatic observation station 对道路表面的干、潮、湿、雪、冰等状态,相对应的水层厚度、冰层厚度、积雪厚度等程度,温度、 冰点、含盐量等参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的设备设施及场所。 2.5 能见度自动观测站 visibility automatic observation station 对由于雾、沙尘暴、强降水而形成的低能见度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的设备设施及场所。 2.6 气象自动观测站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对空气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的设备设施及场所。 1 DB61/ T487—2010 3 系统功能 3.1 主控系统 主控系统功能包括: a) 运算处理与管理; b) 数据采集; c) 存储数据及工作状态; d) 承担通讯任务; e) 负责机箱内部电器对感应雷的防护; f) 实现供电及转化; g) 解决增加监测要素传感器、实现其它功能单元模块等扩展功能而预留的 RS232/485 接口。 3.2 采集控制系统 采集控制系统功能包括: a) 自动采集和预处理; b) 智能存储管理; c) 自动上传数据; d) 设置数据上传时间间隔; e) 遗漏资料补登; f) 时钟校准; g) 提供完备的功能协议。 3.3 采样和算法要求 执行附录A。 3.4 中心站功能 3.4.1 组网与通讯 组网与通讯应具有如下功能: a) 公路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通过通讯系统建立双向联系,实现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自动组 网功能; b) 中心站对所有公路自动气象站进行统一管理,设置查询各站基础信息与设备运行状态信息。 3.4.2 软件 软件应具有如下功能: a) 设置数据上传时间间隔; b) 遗漏数据补登; c) 时钟校准; d) 报警功能; e) 多种监控界面。 3.4.3 数据文件格式 执行附录B。 2 DB61/ T487—2010 4 选址要求 4.1 公路自动气象站选址 4.1.1 站点设置密度 4.1.1.1 路面状况自动观测站设置要求 路面状况自动观测站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遇任意连续 3 km 路段的平均纵坡比达到 3%以上的道路,应设置站点; b) 遇互通立交,可设置站点; c) 河(山)谷中桥长为 1 km 以上的桥梁可设置站点; d) 长大隧道或隧道群进出口处,可设置站点; e) 其它气象条件敏感区以及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可设置站点。 4.1.1.2 能见度自动观测站设置要求 能见度自动观测站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地形大雾特征明显的路段,站点间距 3 km~5 km; b) 季节性大雾多发路段,站点间距不大于 15 km。 4.1.1.3 气象自动观测站设置要求 气象自动观测站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综合现有气象观测站网,统筹规划设置; b) 平原地区路段,站点间距 20 km~25 km; c) 山区路段,站点间距小于 25 km。 4.1.2 选址条件 选址条件应遵循如下原则: a) 满足高速公路行车净空环境要求; b) 传感器监测精度不受行车影响; c) 应满足设备工作所需的通讯、供电条件。 4.2 中心站选址设置 中心站选址设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设在具有管理条件的监控中心站; b) 应设置计算机工作站,满足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c) 通讯、供电、安全满足系统正常运行需求。 3 DB61/ T487—2010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采样和算法实现要求 要 素 采样频率 能见度 4 次/ min 计算平均值 计算累计值 计算极值 去掉 1 个最大值和 1 个最小值,以剩 / 下的 2 个值计算每分钟算术平均值 气 温 路面温度 去掉 1 个最大值和 1 个最小值,以剩 6 次/ min 路基层温度 湿 风 小时内极值及 / 下的 4 个值计算每分钟算术平均值 出现时间 以 1 s 为步长计算 3 s 滑动平均值; 每分钟、每小时 以 1 s 为步长计算每分钟的 1 min、 内 3 s 极值(即 2 min 算术平均值;以 1 min 为步长 极大风速);每 度 速 1 次/ s (取 1 min 平均值)计算每分钟的 / 10 min 滑动平均值 小 时 内 10 min 极值(即最大风 速);小时内极 值对应时间 计算 1 min、2 min 平均值;以 1 min 风 向 1 次/ s 为步长(取 1 min 平均值)计算每分 对应极大风速 / 钟的 10 min 平均值 和最大风速时 的风向 每分钟累计值,也是 降水量 开关信号触发计数 / 降水强度值(mm/ min) 路面状况 1 次/(1~2) min / / / 天气现象 1 次/ min / / / 4 DB61/ T487—2010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数据文件组织和保存 B.1 每个文件保存一个要素的一个月逐分钟数据,时间自上月最后一天的 20:01 起,至本月的最后一 天的 20:00 结束。 B.2 文件名的组织结构:“FSSSSSMM.YYY” 其中: ——“SSSSS”为区站号,5 位; ——“MM”为月份,2 位,不足 2 位的前面补 0; ——“YYY”为年份的四位数的后 3 位数; ——“F”为识别码,1 位,识别码标识见表 B.1。 表B.1 识别码标识 识别码 观测要素 识别码 观测要素 V 能见度 D 2 min平均风向 T 温度 E 10 min平均风速 H 相对湿度 F 10 min平均风向 R 降水量 X 路面温度 A 瞬时风速 Y 路基温度1 B 瞬时风向 Z 路基温度2 C 平均风速 S 路面状况 W 天气现象 B.3 文件内容的组织方式 B.3.1 文件的组织方式参照自动气象站的“R文件”和“T文件”组织方式。 B.3.2 文件中各行等长,第一行为标识行,后续逐行排列每小时的记录,共有“本月天数×24+1”行, 每日以前一日21时开始至本日20时结束,每时记录数共60 min,即为01 min至60 min (即00 min)。 B.3.3 每月标识行后的3行是前一个月最后一天的21、22、23时三小时记录,前二个字节“天”表示为 “00”。 B.3.4 降水量文件中每分钟记录为2个字节,其它为4个字节。 5 DB61/ T487—2010 B.3.5 分钟数据为“--”或“----”表示还没有接收到上传来的记录。 B.3.6 分钟数据为“//”或“////”表示已经上传来记录,但记录缺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pdf文档 DB61-T 487-2010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置规范 陕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1-T 487-2010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置规范 陕西省 第 1 页 DB61-T 487-2010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置规范 陕西省 第 2 页 DB61-T 487-2010 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置规范 陕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23:14:16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