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最全电力标准
ICS  65.150 B 51 备案号:33829-2012 海 南 DB46 省 地 方 标 准 DB 46/ 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rachinotus ovatus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2012 - 04 - 18 发布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5 - 18 实施 发 布 DB46/ T 222—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为规范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卵形鲳鲹的增养殖技术水平,提高产量、效益和产品质量, 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本规程归口单位: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傅晓、谭围、蒲利云、李向民、曾关琼。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12年4月。 I DB46/ 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卵形鲳鲹(Trachinouts ovatus)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亲鱼、亲鱼运输、繁殖、 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病害防治及收获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卵形鲳鲹的苗种繁育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36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SC/T 2001 卤虫卵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卵形鲳鲹 卵形鲳鲹属鲈形目(Percifonnes)、鲈亚目(Percoide)、鲹科(Carangidae) , 鲳鲹属(Trachinotus),俗 称金鲳、黄腊鲳、短鳍鲳等,为暖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带、热带海域, 为我国南方沿海常见的名贵经济鱼类,系我国南方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种类。 3.2 亲鱼 天然海区生长或人工养殖达性成熟的雌雄鱼。 3.3 仔鱼 从受精卵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 3.4 稚鱼 各鳍发育完成,鳞片出现,进入稚鱼。 3.5 幼鱼 鱼体全身覆盖银色鳞片,体色为银色,形态与成鱼相似。 1 DB46/ T 222—2012 3.6 鱼种 鱼苗发育至鳞片、鳍条长全,外观已具备成鱼基本特征,用以养殖成鱼的幼鱼。 4 环境条件 4.1 池塘繁育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潮流畅通、提水方便、电力保证、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建 造。 4.2 网箱亲鱼培育场应选择在避风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深 3 m 以上、海域流速小于 0.1 m/s 的内湾 或浅海。 4.3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NY 5051、NY 5052 的规定。 4.4 卵形鲳鲹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见表 1。 表1 卵形鲳鲹苗种繁育水环境要求 项目 4.5 溶解氧 (mg/L) pH 盐度 水温(℃) 透明度(cm) 亲鱼培育 >4 7.8~8.4 20~35 20~30 60~80 亲鱼催产 >5 7.4~8.4 20~35 25~30 40~50 孵化与苗种培育 >4 8.2~8.4 27~33 20~26 30~50 光照强度 (Lx) ≥3000 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见表 2。 表 2 孵化桶、孵化箱和孵化网箱要求 设施 4.6 面积、规格 备注 3 孵化桶 0.5 m /个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孵化箱 3.0 m×3.0 m×1.3 m~3.0 m×4.0 m×1.3 m/箱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孵化网箱 5.5 m×5.5 m×3.0 m/箱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见表 3。 表3 育苗池塘与水泥池要求 设施 面积、规格 水深(m) 备注 池塘 0.0667~0.3333 ha/口 2.5~4.0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1.3~1.5 配备充气增氧系统 水泥池 5 2 10~40 m /个 亲鱼 5.1 亲鱼来源 天然海区捕获的卵形鲳鲹与池塘养殖或网箱培育的卵形鲳鲹。避免近亲繁殖的后代留作亲鱼。 5.2 亲鱼选择 选择来自良种场或自然水域、自然条件下成熟或人工培育条件下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要求体形正 常,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良好。 2 DB46/ T 222—2012 5.3 亲鱼规格 4龄以上、体重4kg/尾以上。 5.4 亲鱼培育 5.4.1 室内水池亲鱼培育 在室内强化培育期间,池深要求1.5 m以上,排水孔最好设在池中间,可自由控制水位,亲鱼的放 养密度为2~2.5 kg /m3,每日投喂2次,饵料为牡蛎或蓝圆鲹等鲜杂鱼等,日投饵率为亲鱼体重的7%~ 8%,并经常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每日换水2次,换水量为180%~200%,每月二次用LRH-A催熟, 剂量一般为催产剂量减半,可根据亲鱼性腺发育的程度适当进行调整。 5.4.2 网箱亲鱼培育 选择适龄、体壮、健康的亲鱼在繁殖季节前 3 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强化培育密度为 5.5 m×5 .5 m ×3.0 m 的网箱放养亲鱼 90~100 尾为宜。每天投喂两次,上、下午各 1 次,饱食投喂。主要投喂新鲜 的小杂鱼,如枪乌贼、玉筋鱼、蓝圆鲹、沙丁鱼等,并且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 E,促进性腺 发育。 5.4.3 亲鱼运输 5.4.3.1 方式 有船运、车运两种,可采用活水车充氧和活水仓等多种方法,亲鱼运输应尽量减少受伤,不宜长距 离运输。 5.4.3.2 密度 采取活水车或活水仓运输。要在活水车或活水船上设置帆布袋或桶等容器,在容器内装上一半的水, 每只袋(桶)可运亲鱼 5~10 尾(根据容器大小适当调整),安装增氧机,并配备双套增氧设备。同时 运输中应经常添换新水,防止亲鱼因缺氧而死亡。 6 催产与孵化 6.1 繁殖设施 催产可在海上网箱或水泥池中进行。产卵网箱选择60~80目筛绢网做成,与养殖网箱同规格,套在 养殖网箱内即可。受精卵孵化可在孵化桶、水泥池或池塘中进行。 6.2 催产 催产激素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排卵素2号或3号(LRH-A2或LRH-A3)混合或单一进行注射 催产。HCG用量一般为500~1000 U/kg,LRH-A2或LRH-A3为2~7μg/kg,雄性减半。行背肌或胸鳍下 方腹腔注射,注射后雌雄性比按1:2或2:3的比例放入产卵网箱或催产池内,经激素诱导约28~33 h, 让其自然排放精卵、受精。 6.3 孵化 6.3.1 孵化桶或水泥池孵化 3 DB46/ T 222—2012 受精卵用捞网或溢水法收集,经至少3次洗卵至除去多余精子后,放入容积为0.5 m3的孵化桶、或 用100目筛绢网制成圆形孵化网箱吊挂在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以35~50万粒卵/m3为宜,微量充 气,使受精卵均匀分布在水中。 6.3.2 池塘孵化 在土池中搭建容积为3.0 m×3.0 m×1.3 m或3.0 m×4.0 m×1.3 m的布篓,布篓上方用遮阴网遮挡, 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为6~12万粒/m3。 在水温20~23 ℃、盐度28的条件下,胚胎经过36~42 h的发育,孵化成仔鱼。 7 饵料培养 7.1 常用单胞藻的种类 主要有小球藻、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单胞藻类。 7.2 单胞藻的培养 7.2.1 培养设施 藻种的培养要在保种室中进行,保种室要求通风条件好,光线条件好,温度可控性好,保种室要配 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保种培养中常用培养仪器和设施有显微镜、解剖镜等,容器 有三角烧瓶、广口玻璃瓶等。大规模培养设施有塑料袋、塑料桶、塑料缸和水泥池。 7.2.2 容器、工具的消毒 进行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容器、工具、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但一般生产性的单种培养,则只 须消毒就可以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法和化学药品消毒法。 7.2.3 培养液的制备 培养液制备用水需先经沉淀、过滤、消毒。生产上为了方便可以将营养盐配方浓缩1000~2000倍配 成母液,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量取。 附小球藻常用培养液配方: 50~100 mg NH4NO3 K2HPO4 5 mg FeC6H5O7 0.1~0.5 mg 新鲜海水 1000 mL 添加10~20 mL海泥抽取液效果更好。 7.2.4 接种 选择无污染、生长旺盛、颜色正常、藻液中无沉淀、细胞无附壁的藻种进行接种。藻种液和新培养 液的比例一般为1:2,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接种最好在晴天上午8时~10时进行。 7.2.5 日常培养管理 注意培养区的卫生,定时打扫,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等;经常镜检藻液是否发生污染,是否老化,确 保培养顺利进行;温度保持在25~30 ℃;摇瓶、搅拌或充气,在培养过程使藻保持均匀分布;保持光 强3500~4500Lx,白天避免阳光直射。 4 DB46/ T 222—2012 7.3 轮虫的培养 7.3.1 室内培养 7.3.1.1 培养容器 种级培养一般使用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细口瓶、玻璃缸和塑料桶等,扩大培养使用玻璃钢桶,大 量培养则以水泥池进行培养。容器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 7.3.1.2 培养用水 进行轮虫的大量培养一般采用砂滤水,种级培养可采用经消毒的海水。 7.3.1.3 培养条件 7.3.1.3.1 盐度和温度 最适盐度范围因藻类品种不同而异,生产上控制盐度在 15~25,最适水温为 25~28 ℃。 7.3.1.3.2 饵料 轮虫培养常用的饵料主要是单胞藻和酵母。生产上以水泥池大规模培养时常用鱼糜为饵料。 7.3.2 土池培养 7.3.2.1 培养池 培养池大小和数量视生产规模而定,有效水深约 1 m。池底要平坦,底质以沙质黏土或沙质土壤为 好,培养池进排水方便。 7.3.2.2 清池 排干池水,清除池底淤泥,并进行太阳曝晒,若没有太阳曝晒则可使用药物消毒,用量:漂白粉(有 效氯 30%)30×10 mg/L~50×10 mg/L,生石灰 350×10 mg/L~500×10 mg/L。 7.3.2.3 进水 清池后 1~2 d 便可进水。海水需经沙滤和特制滤水袋过滤。进水可分次进行,首次进水 30~40 cm, 以后逐渐加水。 7.

pdf文档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海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1 页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2 页 DB46-T 222-2012 卵形鲳鲹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海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7 23:47:0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