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 395308
普洱市地方 标准
DB5308/T 62—2 022
大球盖菇 栽培技术规程
2022 - 12 - 20发布 2023 - 01 - 20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 管理局 发 布
DB5308/T 62—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普洱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普洱市绿茸食用菌有限公司、 宁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凌云、石凤兴、林昌送、孙志明、王春梅、邓斌、杨英、李晓花、查丕忠、
林诗洋、王兆富、王庆辉、李娜、肖德清。
I
DB5308/T 62—2022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球盖菇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管理技术、采收及转潮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普洱市内大球盖菇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球盖菇 wine red stropharia or wine cap mushroom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属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
球盖菇属,草腐菌。
3.2
栽培料 cultivation substrate
培育食用菌子实体所需要的基质。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 4.1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场地选择 4.2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利于控温遮荫、排灌方便、土质肥沃、pH 值 5 ~ 7的疏松肥沃壤土为
宜,忌砂土、黏土、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土壤应符合 GB 15618的要求。
场地处理 4.3
1
DB5308/T 62—2022
播种前,清除场地和外围 2 m 内的杂草,四周开排水沟,场地无积水,场地处理应符合NY/T 1935
的要求。
4.4 生产用水
生产过程中
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5 栽培管理技术
菌种选择 5.1
选择经当地适应性栽培示范成功、发菌出菇快、抗逆性强、高产优质、商品性好、菌龄 60 d~70 d
的菌种。菌种质量应符合 NY/T 1742的要求。
栽培料选择及处理 5.2
5.2.1 通用要求
栽培料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可以选用咖啡壳、秸秆、玉米芯、谷壳、杂木屑、甘蔗渣等原料。要求
新鲜、干燥、无杂物、无霉变、无虫蛀,通风干燥环境贮藏。基质原料、添加剂种类和用量处理方法应
NY/T 1935 的要求。
5.2.2 预湿及发酵
将主料充分混均预湿建堆,堆宽 1.5 m~2 m、高0.8 m~1.3 m、长度不限, 3 h~5 h 后,用5 cm~
8 cm粗的木棒于堆表面打孔至料堆底部,孔间距 25 cm~30 cm ,浇水至底部黄褐色水流出为止,使栽培
料含水量为 65 %~70 %,自然发酵 3 d~5 d,遇雨天加盖塑料薄膜增温,堆芯温度达到 55 ℃~60 ℃时
翻堆,每隔3 d~4 d 翻堆1 次,重复3 次~5 次,发酵12 d~15 d 为宜,料成棕褐色、无酸臭味、质
地松软即可。
5.2.3 拌料与铺料
将发酵好的栽培料和辅料按配方(附录A )混拌均匀。菇床面铺栽培料 15 cm~25 cm。
荫棚搭建 5.3
每5 m立桩柱,入土50 cm ,柱高2 m~2.5 m,拉 10号铁线,盖遮光率85 % 遮阳网。
菇床整理 5.4
平整土地做菇床,菇床宽 50 cm、长度不限,走道 20 cm~25 cm 为宜。
播种 5.5
5.5.1 播种时间
海拔
1 500 m~1 600 m最适宜播种时间为8月、 9月,1 500 m以下最适宜播种时间为 10月。
5.5.2 播种量
每667 m2使用菌种 600 袋~ 800 袋(400 g/袋)。
5.5.3 播种方法
2
DB5308/T 62—2022
将菌种掰成 2 cm~3 cm大小
, 10 cm等距穴播,播种深度 3 cm~5 cm。
5.5.4 覆土盖草
播种后6 d~8 d观察无污染,菌丝长到 6 cm~8 cm时,覆土2 cm ~3 cm(土壤湿度以手捏土成团不
散、不粘手为宜),然后再盖干稻草,厚度3 cm为宜。
发菌期管理 5.6
菇床料芯温度控制在 21 ℃~29 ℃,含水量 55 %~65 % 。菌丝生长期定时观察菇床温度变化 , 防止
高温烧菌。若空气温度过高,要加厚荫棚或荫棚喷水降温 ,少喷勤喷,保持菇床湿润,切忌大水喷浇。
出菇期管理 5.7
播种35 d ~45 d出菇,菇床保持 55 %~65 %含水量,喷水要少喷勤喷,防止菇床板结。
病虫害防治 5.8
5.8.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农业、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5.8.2 农业防治
选用无杂菌、无病害侵染、纯度高、品质优的菌种,选用不带病虫害、预湿发酵处理的栽培料;保
持料场清洁卫生。
5.8.3 物理防治
在菇场悬挂粘虫板,诱杀菌蝇、菌蚊;用糖醋液诱杀果蝇、小地老虎;用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和双翅
目成虫等;人工拔除鬼伞深埋。
5.8.4 化学防治
场地消毒处理、病虫害虫预防等使用药剂应符合NY/T 393 的规定。常见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措施见附
录B。
6 采收及转潮管理
采收标准 6.1
根据成熟程度和市场需求采收。当子实体 5 cm~6 cm、菌盖呈半球形、菌膜未展开时采收。
采收方法 6.2
采摘时,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菇体基部轻轻拔起,注意不要松动周围的小菇蕾。
转潮管理 6.3
采菇后,及时清除菇床残菇和菌渣,取土填平采菇留下小坑。停水养菌 3 d~5 d,根据气候变化适
时调整喷水管理,少喷勤喷增湿催蕾,菇床保持55 % ~65 %含水量。
7 档案管理
3
DB5308/T 62—2022
生产管理全
过程详细记录,档案保留 2年以上。档案记录表详见附录C。
4
DB5308/T 62—2022
AA
附录 A
(资料性)
推荐栽培料配方
推荐栽培料配方见表 A.1。
表A.1 推荐栽培料配方
原料种类 配方1 配方2 配方3 配方4 配方5 配方6
杂木屑、刨花
(直径1.0 cm 以下) —— —— 22% 40% 40% 45%
秸秆(玉米、水稻、小麦) —— —— —— 27% —— ——
谷壳 —— —— —— 20% 47% ——
玉米芯 40% 17% 15% —— —— ——
咖啡壳 32% 40% 50% —— —— 45%
甘蔗渣 17% 32% —— —— —— ——
麦麸(辅料) 8% 8% 10% 10% 10% 7%
豆粕(辅料) 3% 3% 3% 3% 3% 3%
备注:每 667 m2干料(含水量在15 %内)使用量合计5 000 kg~6 500 kg
5
DB5308/T 62—2022
BB
附录 B
(资料性)
常见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措施见表 B.1。
表B.1 常见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病虫
害 为害症状 发生条件 防治方法
石膏霉 初期在菇床上出现稠密的白色菌丝体, 不久变成
肉桂褐色,或褐色,并呈粉状,用手指摩擦有滑石粉的感觉 栽培料发酵不彻底,堆肥中有过高的氨气,通风不良,高温高湿,都容易发生石膏霉。 发生石膏霉,立即清除病斑(周围5 cm 范围内) , 病斑
区喷洒多菌灵(杀菌剂用法参照使用说明书), 2 d~
3
d后病斑区要及时覆土,减少用水,加强通风。如病害
发生严重, 可适量撒施石灰粉, 抑制病斑扩大。 注意石灰
粉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绿霉 菌丝初期呈白色,形成圆形的菌落,随着分生孢子的大量产生,颜色变为灰绿色、黄绿色或青绿色,在生长期,常见宽1 mm ~2 mm的白色边缘,
菌落茸毛状,扩展较慢,有局限性。生长后期的菌落表面常交织起来,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料面,能隔绝料面空气,同时还分泌毒素,使食用菌菌丝体死亡。 在很多有机物上均能生长,在 28 ℃~
30 ℃,空气相对湿
度在 90 %以上偏酸
的环境中,最容易发生。 发生绿霉, 立即清除菌落( 周围1 cm 范围内), 病斑区喷
施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 (杀菌剂用法参照使用说明书),也可直接在污染料面上撒薄层石灰粉, 控制病
菌扩展蔓延。
白蚁 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头前口式或下口式,能自由活动。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
DB5308-T 62—2022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规程 普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1-04 22:56:40上传分享